50倍杠杆 从生产设计到回收处置,两机构描绘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路线图
发布日期:2025-03-30 21:08 点击次数:96塑料因其轻便、耐用、成本低廉等特点50倍杠杆,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材料。但同时,塑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中国包装联合会、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28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认为,在当前无法彻底将塑料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清除的客观条件下,从根本上探寻塑料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最大限度减少塑料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现实而迫切的选择。
塑料在包装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与金属包装、纸包装、玻璃包装共同构成四大主要包装材料。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用于包装生产的塑料总量约为4500万吨。其中,食品领域塑料包装占比43%,一次性购物袋背心袋垃圾袋软包装占比11%,快递包装领域占比在9%,服装包装领域占比8%,美妆及日化领域占比6%,其他领域占比23%。
“这些塑料包装,特别是软塑包装,因其应用广泛而分散、回收处置难度大、经济价值低、极易泄漏到环境中,被全球公认为是塑料污染治理中最大的难点和痛点。”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韩雪山介绍,近年来,随着外卖、快递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塑料包装回收处置问题日益凸显。
《报告》称,相关研究显示,塑料在生产过程中释放的温室气体,占据了其整个生命周期排放量的90%。2024年,联合国环境大会指出,塑料生产、使用和废物管理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在“一切照旧”的情况下,到2040年,塑料生命周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占全球总量的19%。
此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塑料占海洋垃圾总量的85%以上,每年约有2200万吨的塑料进入环境,其中600万吨会直接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塑料包装。
研究发现,塑料包装废弃物正在成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威胁。珊瑚一旦与塑料进行接触,其患病风险从4%增加到89%,受到疾病侵袭的可能性将增加20倍。科学家们估算,由于塑料废弃物缠绕和吞食塑料废弃物,使得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上693个物种中的118个受到严重威胁。
每年约有2200万吨的塑料进入环境。图为北京市昌平区一家塑料废物回收站。摄影/章轲
2020年,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超薄塑料袋、塑料微珠等更多一次性塑料制品出台禁限管理规定,建立了从塑料生态设计到末端回收处置完整的治理体系。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其中塑料包装是政策管理的核心。
《报告》介绍,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塑料包装总体回收率正逐年增加,再生塑料在建筑、农业、日化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总体上看,塑料包装主要以降级使用为主,同级别再生回收利用占比较低,特别是食品接触用塑料。软塑包装成为塑料污染治理的难点和痛点。
《报告》介绍,目前,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普遍建立了以生态设计制度、禁限管理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原材料强制使用制度、典型包装物押金回收制度、可持续包装认证制度和碳足迹认证管理制度等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成为推动塑料包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德元表示,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建立覆盖原材料绿色替代、包装产品生态设计、源头减量、过程监管、循环利用、安全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体系,实现包装可持续发展转型。
张德元认为,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加强法律约束、政策激励、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明确政府、塑料生产企业、包装生产企业、商品生产企业、电商平台、餐饮外卖平台、快递公司、零售企业、消费者等各类相关主体的责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完善长效激励机制。
《报告》建议,在国家层面,研究制定推进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政策文件,建立覆盖塑料包装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塑料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并将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该法。推行再生塑料推广使用制度,鼓励和推动可回收再生设计,加快完善塑料包装碳足迹核算标准、绿色包装标准和认证体系。
在地方政府层面,加快制定或修订塑料污染治理地方性法规,因地制宜加强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强化监管处罚。适应废塑料物理再生或化学循环的需要,改革和优化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干湿分类”,为低值可回收物的分选回收创造基础条件。建设集中统一的碳普惠管理平台。鼓励上下游企业基于产业链联合建立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自愿组织,开展塑料包装绿色设计、回收利用、碳减排等方面的合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章轲
相关阅读
国家发改委:3月19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280元和270元
18 03-19 16:57
建立和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消费侧碳足迹测量方法学显得尤为关键。
265 03-18 22:14
今年多个中心城市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报批新一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77 02-28 22:39
随着更多脱碳法案的相继出台,航运业的成本将大幅抬升,需要进行重大的技术和运营变革,重塑航运业的成本结构和商业模式。
764 01-17 19:09
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50倍杠杆,特别是前11个月汽车出口584万辆、居世界首位且再创历史新高。
50 01-03 10:35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
栏目分类